愛爾蘭

可以給我愛爾蘭的歷史嗎

請給我愛爾蘭的一些歷史

簡短扼要............感謝!!
愛爾蘭早在7000多年前就有人居住了

7000多年來

她經過多次入侵和侵略

結果形成了她豐富而復雜的世系和傳統。

第一批定居者主要是來自英國的獵人

他們帶來了中石器時代的文化。

大約在公元前3000年的時候

追隨他們而來的農民

在這里飼養動物和耕種土地。

在這些新石器時代的定居者之后

也就是公元前2000年左右

來了探礦者和金屬制造工。

到公元前6世紀時

一波又一波來自歐洲的凱爾特入侵者開始達到愛爾蘭。

凱爾特人雖然在政治上從未統一愛爾蘭

但他們統一了愛爾蘭的文化和語言。

公元5世紀

基督都開始進入愛爾蘭。

傳統上

人們把這歸於聖·帕特里克的功勞

盡管有證據表明

早在他到來之前愛爾蘭島上就有了基督徒。

與大多數西歐國家不同

愛爾蘭從未經曆過中世紀早期的野蠻入侵

所以

在6世紀和7世紀

以寺院為中心的愛爾蘭藝術、學術和文化得到了空前繁榮。

在公元800年前那段時期

愛爾蘭僧人給歐洲的很多地方帶去了基督教。

在9世紀到10世紀期間

愛爾蘭經常受到斯堪的納維亞人的襲擊。

但他們同時也是商人

為豐富都柏林、科克和沃特福德的生活做出了貢獻。

1014年斯堪的納維亞人在克隆塔夫(Clontarf)被愛爾蘭王布萊恩·博茹(Brian Boru)打敗

此后斯堪的納維亞人的影響逐漸消退。

在12世紀

以前定居於蘇格蘭和威爾士的諾曼底人抵達愛爾蘭。

此時的愛爾蘭已經走上建立一個由一個君王集中統治的國家的道路

這些人的到來破坏了這個進程。

諾曼底人很快就掌握了愛爾蘭大部分地區的控制權

這些地區后來置於了蘇格蘭國王的政治影響之下。

在隨后的400年里

諾曼底人和他們的后裔在愛爾蘭的影響越來越大。

但是

該國的很多地區仍然掌握在愛爾蘭人的手中

到16世紀初

英格蘭出現了廣為流傳的恐懼感

那就是英格蘭的影響有瓦解的危險

一方面是因為蓋爾族人的入侵

另一方面是諾曼底定居者的逐漸蓋爾化。

蓋爾族愛爾蘭的逐漸衰落 這段時間英格蘭的宗教變革對愛爾蘭產生了重要影響。

后來被稱為老英格蘭人的愛爾蘭

即諾曼底定居者的后裔

對已經導致了愛爾蘭(英國)國教成立的新教改革基本上持敵對態度。

此外

愛爾蘭作為一個既靠近不列顛又靠近大陸歐洲的島嶼

處於中央戰略要地的地位

因此很可能成為英格蘭不滿者或外國敵人的據點。

這使解決愛爾蘭問題具有幾個世紀以來不曾有過的緊迫性。

作為對宗教分歧和對英格蘭國王從不列顛引入新定居者的反應

蓋爾族人在愛爾蘭發動了一系列叛亂。

他們的反抗最終被壓制

到了1603年

最后一個蓋爾族堡壘

烏爾斯泰(Ulster)也被歸入英格蘭國王的統治之下。

后來把很多英格蘭和蘇格蘭定居者帶到了烏爾斯泰的烏爾斯泰種植園

對該省的宗教和政治格局產生了持久的影響。

愛爾蘭在17世紀的政治史

與英格蘭和蘇格蘭發生的事件有著密切的聯系

其中包括內戰、奧利弗·克倫威爾(Oliver Cromwell)起義、查爾斯二世復辟、讓威廉姆和瑪麗登上英格蘭王位的光輝革命(1688年)。

以信奉舊教的老英格蘭人和蓋爾族愛爾蘭人為一方

以信奉新教的新蘇格蘭人(包括其他新定居者)為另一方

雙方開始爭奪至高權

整個這個時期

經過無數次此起彼伏的爭斗

最后在博伊奈(1690年)和奧格里姆(Aughrim)(1691年)戰役中塵埃落定。

老英格蘭人和蓋爾族愛爾蘭人被打敗

隨后

他們的領導人和追隨者(‘野鵝’)大多離開愛爾蘭去國外繼續他們的軍事、宗教或商業生涯。

成了國教的新教徒壟斷了政治權和土地所有權

並制定了歧視舊教(天主教)的刑法。

十八世紀愛爾蘭的經濟在18世紀得到了很大的發展。

亞麻生意興隆

特別是在烏爾斯泰

愛爾蘭羊毛、牛肉、黃油和豬肉也是重要的出口。

新教勢力逐漸把自己看作是愛爾蘭民族的代表

並發展成了充滿活力和獨具特色的議會傳統。

持續的愛爾蘭移民潮也始於18世紀

成千上萬的長老會教友和數量較少的基督徒前往新大陸。

自18世紀60年代開始

英國與她在北美的殖民地之間的分歧日益擴大

促成了激進愛國主義傳統的形成

在“法國大革命”的影響下

這種愛國主義傳統最終產生了聯合愛爾蘭人社會(Society of United Irishmen)。

1789年

聯合愛爾蘭人社會在愛爾蘭舉行了一次起義

雖然這次反叛留下了一些宗派色彩的暴力印記

但起義的目標是要成立一個獨立的愛爾蘭共和國

讓所有宗教享受平等地位。

這次起義被鎮壓后

1800年的《合並法》在英國和愛爾蘭之間成立了完全的議會聯盟。

然而

到這時英國和愛爾蘭的差距卻越來越大

尤其是在經濟和人口方面。

英國在向工業化和城市化發展的同時

愛爾蘭(除烏爾斯泰外)實際上離工業化越來越遠

迅速增加的人口中絕大部分越來越依賴土豆為生。

19世紀40年代末

由於土豆連年大規模歉收

發生了一次悲慘的大飢荒:100萬人餓死

另有100萬人逃出愛爾蘭。

10年(1846-1856)之內

愛爾蘭人口減少了四分之一(即800到600萬)

隨著移民海外成為愛爾蘭社會的顯著特征

愛爾蘭人口后來又進一步減少。

在政治方面

追求舊教解放(從18世紀末期開始

刑法逐漸放松

1829年

由丹尼爾·釉康乃爾(Daniel O'Connell)領導的舊教贏得了參加議會的權利)在19世紀初期居支配地位。

此后

進行了一連串改革或解散大不列顛與愛爾蘭聯盟的活動。

“大飢荒”不僅是慘烈的人間悲劇和社會經濟分水岭

而且有著意義深遠的政治影響。

在廣大民眾的心目中

應對不列顛政府提起訴訟

大多數愛爾蘭選民尋求某種形式自治的願望變得更加強烈。

在“大飢荒”后的幾十年里

愛爾蘭地主也受到了政治和經濟的雙重壓力。

至20世紀初

經曆持續不斷的農民動亂

終於通過了誘使大地主把土地出售給佃戶的立法。

為佃戶提供貸款

肥使他們有能力購買自己的租借地。

但是

自治或者說“地方自治”的問題仍然沒有解決:丹尼爾·奧康乃爾和艾薩克·巴特(Issac Butt)在19世紀40年代和19世紀70年代所做的努力沒有什麼結果。

但是

19世紀80年代

在查爾斯·斯圖爾特·帕乃爾(Charles Stewart Parnell)的領導下

愛爾蘭議會黨把愛爾蘭問題入到了英國政治的中心。

1886年

W.E.格累斯頓領導的自由黨終於支持愛爾蘭實行有限形式的自治。

“地方自治”的前景刺激了愛爾蘭的統一主義者。

他們主要是新教徒

占烏爾斯泰省的多數。

與英格蘭那些害怕愛爾蘭地方自治可能導致大英帝國分裂的同盟者一道

統一主義者開始阻止通過“地方自治”法案。

盡管如此“地方自治法案”最終還是在1914年獲得了通過。

尋求獨立在一種日益軍事化的氛圍中

祕密組建的準軍事部隊(北愛爾蘭志願軍和愛爾蘭志願者)開始了行軍和操練

二者之間的敵對只在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由此導致的“地方自治”推遲期間稱有緩和。

第一次世界大戰改變了一切:1916年在宣布都柏林成立一個共和國

並發動了一次武裝起義。

民眾最初對這次起義的支持率極低

起義最終遭到鎮壓。

但它的支持者

充分利用了公眾對處決起義領導人的厭惡情緒和對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引入的愛爾蘭兵役制的反對態度

在1918年的大選中獲得了勝利。

那次大選

他們以壓倒多數擊敗了爭取“地方自治”的議會黨。

這次選舉的獲勝者

新芬黨(意為‘我們自己’)

成立了第一個Dali(議會)

隨后爆發了民族獨立戰爭。

至1921年簽訂《英愛條約》時

東北烏爾斯泰的6個郡

還有當時約三分之二的統一主義者多數派

已經組建北愛爾蘭政府。

簽訂《英愛條約》的結果是

其余26個郡組成在英帝國內部享有自治領域地位的愛爾蘭自由國。

自由國成立不久

就在那些視《條約》提供了有效自治的人和那些堅持要成立一個完全共和國的人之間爆發了一次短暫的內戰。

這次內戰盡管短暫

卻注定要在后來的幾十年影響人們的態度和確定政治立場。

愛爾蘭國新自由國的第一屆政府首腦是后來的‘Fine Gael’黨‘Cumman na nGaedheal’的W.T. 科斯格拉夫(Cosgrave)。

從20世紀30年代起

伊蒙·瓦勒拉(Eamon de Valera)成立的‘Fianna Fail’黨一直支配著愛爾蘭政治。

1955年

愛爾蘭獲準加入聯合國(UN)

1973年

愛爾蘭加入了現在的歐洲聯盟(EU)。

新經濟發展政策帶來了實質性的迅速發展。

與歐洲其它國家一樣

聯合執政在愛爾蘭已成平常事

通常是兩個較大的政黨之中的一個與勞動黨或進步民主黨組成政府。

在愛爾蘭於1922年獲得獨立后的前20年里

自由國進行了機構合並

並形成了政治穩定的傳統。

1937年的憲法和1948年的《愛爾蘭共和國法案》

切斷了愛爾蘭與英國最后的正式聯系。

二次大戰期間

愛爾蘭保持中立

它不屬於任何軍事同盟。

參考資料 知識
愛爾蘭早在7000多年前就有人居住了

7000多年來

她經過多次入侵和侵略

結果形成了她豐富而復雜的世系和傳統。

第一批定居者主要是來自英國的獵人

他們帶來了中石器時代的文化。

大約在公元前3000年的時候

追隨他們而來的農民

在這里飼養動物和耕種土地。

在這些新石器時代的定居者之后

也就是公元前2000年左右

來了探礦者和金屬制造工。

到公元前6世紀時

一波又一波來自歐洲的凱爾特入侵者開始達到愛爾蘭。

凱爾特人雖然在政治上從未統一愛爾蘭

但他們統一了愛爾蘭的文化和語言。

公元5世紀

基督都開始進入愛爾蘭。

傳統上

人們把這歸於聖·帕特里克的功勞

盡管有證據表明

早在他到來之前愛爾蘭島上就有了基督徒。

與大多數西歐國家不同

愛爾蘭從未經曆過中世紀早期的野蠻入侵

所以

在6世紀和7世紀

以寺院為中心的愛爾蘭藝術、學術和文化得到了空前繁榮。

在公元800年前那段時期

愛爾蘭僧人給歐洲的很多地方帶去了基督教。

在9世紀到10世紀期間

愛爾蘭經常受到斯堪的納維亞人的襲擊。

但他們同時也是商人

為豐富都柏林、科克和沃特福德的生活做出了貢獻。

1014年斯堪的納維亞人在克隆塔夫(Clontarf)被愛爾蘭王布萊恩·博茹(Brian Boru)打敗

此后斯堪的納維亞人的影響逐漸消退。

在12世紀

以前定居於蘇格蘭和威爾士的諾曼底人抵達愛爾蘭。

此時的愛爾蘭已經走上建立一個由一個君王集中統治的國家的道路

這些人的到來破坏了這個進程。

諾曼底人很快就掌握了愛爾蘭大部分地區的控制權

這些地區后來置於了蘇格蘭國王的政治影響之下。

在隨后的400年里

諾曼底人和他們的后裔在愛爾蘭的影響越來越大。

但是

該國的很多地區仍然掌握在愛爾蘭人的手中

到16世紀初

英格蘭出現了廣為流傳的恐懼感

那就是英格蘭的影響有瓦解的危險

一方面是因為蓋爾族人的入侵

另一方面是諾曼底定居者的逐漸蓋爾化。

蓋爾族愛爾蘭的逐漸衰落 這段時間英格蘭的宗教變革對愛爾蘭產生了重要影響。

后來被稱為老英格蘭人的愛爾蘭

即諾曼底定居者的后裔

對已經導致了愛爾蘭(英國)國教成立的新教改革基本上持敵對態度。

此外

愛爾蘭作為一個既靠近不列顛又靠近大陸歐洲的島嶼

處於中央戰略要地的地位

因此很可能成為英格蘭不滿者或外國敵人的據點。

這使解決愛爾蘭問題具有幾個世紀以來不曾有過的緊迫性。

作為對宗教分歧和對英格蘭國王從不列顛引入新定居者的反應

蓋爾族人在愛爾蘭發動了一系列叛亂。

他們的反抗最終被壓制

到了1603年

最后一個蓋爾族堡壘

烏爾斯泰(Ulster)也被歸入英格蘭國王的統治之下。

后來把很多英格蘭和蘇格蘭定居者帶到了烏爾斯泰的烏爾斯泰種植園

對該省的宗教和政治格局產生了持久的影響。

愛爾蘭在17世紀的政治史

與英格蘭和蘇格蘭發生的事件有著密切的聯系

其中包括內戰、奧利弗·克倫威爾(Oliver Cromwell)起義、查爾斯二世復辟、讓威廉姆和瑪麗登上英格蘭王位的光輝革命(1688年)。

以信奉舊教的老英格蘭人和蓋爾族愛爾蘭人為一方

以信奉新教的新蘇格蘭人(包括其他新定居者)為另一方

雙方開始爭奪至高權

整個這個時期

經過無數次此起彼伏的爭斗

最后在博伊奈(1690年)和奧格里姆(Aughrim)(1691年)戰役中塵埃落定。

老英格蘭人和蓋爾族愛爾蘭人被打敗

隨后

他們的領導人和追隨者(‘野鵝’)大多離開愛爾蘭去國外繼續他們的軍事、宗教或商業生涯。

成了國教的新教徒壟斷了政治權和土地所有權

並制定了歧視舊教(天主教)的刑法。

十八世紀愛爾蘭的經濟在18世紀得到了很大的發展。

亞麻生意興隆

特別是在烏爾斯泰

愛爾蘭羊毛、牛肉、黃油和豬肉也是重要的出口。

新教勢力逐漸把自己看作是愛爾蘭民族的代表

並發展成了充滿活力和獨具特色的議會傳統。

持續的愛爾蘭移民潮也始於18世紀

成千上萬的長老會教友和數量較少的基督徒前往新大陸。

自18世紀60年代開始

英國與她在北美的殖民地之間的分歧日益擴大

促成了激進愛國主義傳統的形成

在“法國大革命”的影響下

這種愛國主義傳統最終產生了聯合愛爾蘭人社會(Society of United Irishmen)。

1789年

聯合愛爾蘭人社會在愛爾蘭舉行了一次起義

雖然這次反叛留下了一些宗派色彩的暴力印記

但起義的目標是要成立一個獨立的愛爾蘭共和國

讓所有宗教享受平等地位。

這次起義被鎮壓后

1800年的《合並法》在英國和愛爾蘭之間成立了完全的議會聯盟。

然而

到這時英國和愛爾蘭的差距卻越來越大

尤其是在經濟和人口方面。

英國在向工業化和城市化發展的同時

愛爾蘭(除烏爾斯泰外)實際上離工業化越來越遠

迅速增加的人口中絕大部分越來越依賴土豆為生。

19世紀40年代末

由於土豆連年大規模歉收

發生了一次悲慘的大飢荒:100萬人餓死

另有100萬人逃出愛爾蘭。

10年(1846-1856)之內

愛爾蘭人口減少了四分之一(即800到600萬)

隨著移民海外成為愛爾蘭社會的顯著特征

愛爾蘭人口后來又進一步減少。

在政治方面

追求舊教解放(從18世紀末期開始

刑法逐漸放松

1829年

由丹尼爾·釉康乃爾(Daniel O'Connell)領導的舊教贏得了參加議會的權利)在19世紀初期居支配地位。

此后

進行了一連串改革或解散大不列顛與愛爾蘭聯盟的活動。

“大飢荒”不僅是慘烈的人間悲劇和社會經濟分水岭

而且有著意義深遠的政治影響。

在廣大民眾的心目中

應對不列顛政府提起訴訟

大多數愛爾蘭選民尋求某種形式自治的願望變得更加強烈。

在“大飢荒”后的幾十年里

愛爾蘭地主也受到了政治和經濟的雙重壓力。

至20世紀初

經曆持續不斷的農民動亂

終於通過了誘使大地主把土地出售給佃戶的立法。

為佃戶提供貸款

肥使他們有能力購買自己的租借地。

但是

自治或者說“地方自治”的問題仍然沒有解決:丹尼爾·奧康乃爾和艾薩克·巴特(Issac Butt)在19世紀40年代和19世紀70年代所做的努力沒有什麼結果。

但是

19世紀80年代

在查爾斯·斯圖爾特·帕乃爾(Charles Stewart Parnell)的領導下

愛爾蘭議會黨把愛爾蘭問題入到了英國政治的中心。

1886年

W.E.格累斯頓領導的自由黨終於支持愛爾蘭實行有限形式的自治。

“地方自治”的前景刺激了愛爾蘭的統一主義者。

他們主要是新教徒

占烏爾斯泰省的多數。

與英格蘭那些害怕愛爾蘭地方自治可能導致大英帝國分裂的同盟者一道

統一主義者開始阻止通過“地方自治”法案。

盡管如此“地方自治法案”最終還是在1914年獲得了通過。

尋求獨立在一種日益軍事化的氛圍中

祕密組建的準軍事部隊(北愛爾蘭志願軍和愛爾蘭志願者)開始了行軍和操練

二者之間的敵對只在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由此導致的“地方自治”推遲期間稱有緩和。

第一次世界大戰改變了一切:1916年在宣布都柏林成立一個共和國

並發動了一次武裝起義。

民眾最初對這次起義的支持率極低

起義最終遭到鎮壓。

但它的支持者

充分利用了公眾對處決起義領導人的厭惡情緒和對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引入的愛爾蘭兵役制的反對態度

在1918年的大選中獲得了勝利。

那次大選

他們以壓倒多數擊敗了爭取“地方自治”的議會黨。

這次選舉的獲勝者

新芬黨(意為‘我們自己’)

成立了第一個Dali(議會)

隨后爆發了民族獨立戰爭。

至1921年簽訂《英愛條約》時

東北烏爾斯泰的6個郡

還有當時約三分之二的統一主義者多數派

已經組建北愛爾蘭政府。

簽訂《英愛條約》的結果是

其余26個郡組成在英帝國內部享有自治領域地位的愛爾蘭自由國。

自由國成立不久

就在那些視《條約》提供了有效自治的人和那些堅持要成立一個完全共和國的人之間爆發了一次短暫的內戰。

這次內戰盡管短暫

卻注定要在后來的幾十年影響人們的態度和確定政治立場。

愛爾蘭國新自由國的第一屆政府首腦是后來的‘Fine Gael’黨‘Cumman na nGaedheal’的W.T. 科斯格拉夫(Cosgrave)。

從20世紀30年代起

伊蒙·瓦勒拉(Eamon de Valera)成立的‘Fianna Fail’黨一直支配著愛爾蘭政治。

1955年

愛爾蘭獲準加入聯合國(UN)

1973年

愛爾蘭加入了現在的歐洲聯盟(EU)。

新經濟發展政策帶來了實質性的迅速發展。

與歐洲其它國家一樣

聯合執政在愛爾蘭已成平常事

通常是兩個較大的政黨之中的一個與勞動黨或進步民主黨組成政府。

在愛爾蘭於1922年獲得獨立后的前20年里

自由國進行了機構合並

並形成了政治穩定的傳統。

1937年的憲法和1948年的《愛爾蘭共和國法案》

切斷了愛爾蘭與英國最后的正式聯系。

二次大戰期間

愛爾蘭保持中立

它不屬於任何軍事同盟。


愛爾蘭咖啡,愛爾蘭自行車,愛爾蘭踢踏舞,愛爾蘭瘋薯,愛爾蘭商速聯,愛爾蘭獵狼犬,愛爾蘭首都,愛爾蘭音樂,愛爾蘭腳踏車,愛爾蘭旅遊愛爾蘭,英格蘭,蘇格蘭,烏爾斯泰,諾曼底,王布萊恩·博茹,第一次世界大戰,都柏林,帕特里克,凱爾特

車諾比|十字軍東征|希特勒|文藝復興|馬雅文明|龐貝城|古羅馬|硫磺島|宗教戰爭|哥倫布|珍珠港事件|中越戰爭|法國大革命|歐洲經濟共同體|第二次世界大戰|北約|獨立戰爭|石油危機|日耳曼羅馬帝國|猶太人大屠殺|拿破崙|凡爾賽條約|第一次世界大戰|金字塔|啟蒙運動|英法聯軍|古希臘|工業革命|

愛爾蘭
參考: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205072917687如有不適當的文章於本部落格,請留言給我,將移除本文。謝謝!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qaz1014049 的頭像
    qaz1014049

    有夢最美

    qaz101404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