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宜蘭水教堂

馬偕博士?

來台灣的的原因? 時代背景? 及對台灣的影響?
馬偕博士略傳作者:陳宏文(洛杉磯南灣長老教會牧師)喬治.勒斯萊.馬偕博士 (Rev. George Leslie MacKay. D.D.)是加拿大安大略省(Ontario)牛津郡 (Oxfrd)柔拉村(Zorra)人。

他的父母是敬虔的基督徒

原居蘇格蘭

於1830年移居加拿大

朝夕他們都帶領孩子們舉行家庭禮拜。

馬偕有三個哥哥兩個姐姐

1844年3月21日出生在這個家庭中

排行老么。

七歲時進入Wood Stock小學接受教育。

約十歲時的馬偕經常聽聞父執輩說到一位英國宣教師賓威廉牧師 (Rev.William.c.Burns)在廈門傳教的事跡

他也曾在加拿大各地報告基督教在中國傳教的情形

馬偕聽見他的事蹟後心裡很受感動。

同時馬可福音十六章十五節主耶穌的命令:「你們要往普天下去傳福音給萬民聽」的金句也一直激勵著他

於是馬偕在少年的時候就成了十字架的戰士

立志要做宣教師。

在以後多年的求學生活中

他無時不懷著這種熱情。

十一歲時小學畢業

十四歲時師範學校畢業。

十五歲起擔任小學教員達五、六年之久

廿一歲進入多倫多大學及諾士(Knox-College)神學院深造。

1867年轉入美國普林斯敦 (Princeton)神學院。

馬偕從小就養成讀書的習慣

來台灣傳教之後仍未改變。

每日清晨他即起床靈修、讀經、禱告、然後讀書

晚上他也常看書至深夜

尤其科學方面的書籍他特別喜歡研究。

1870年四月馬偕從普林斯敦神學院畢業。

雖然在普林斯敦神學院僅三年

但是他沒有忘記那裡的恩師

他常思念他們

並讚美彼等之愛心及博學。

回國後

他曾向海外宣道會申請

希望成為在異邦的宣教師

他特別致力於此事

乃是要完成孩童時期所許下的心願--到國外去傳福音。

但是教會當局有許多人懷疑他的動機

對他的態度冷淡

說他是一位急躁的青年。

因為加拿大長老會成立海外宣道會決定要向國外宣教雖已有數年之久

但一切工作都仍停滯於籌備階段

他們也未曾處理過像馬偕這樣的申請

所以沒有即刻批准。

在等待中

他渡海到愛丁堡 (Edingburg)大學神學院深造

受教於大佈道家都福(Alenxander Duff)博士等人門下。

在那裡馬偕接到了加拿大長老教會海外宣道會主席(MacLaren)的信

謂其申請已獲批准

將派遣他至中國宣教

於是他束裝返國接受任命。

時年僅廿七歲。

馬偕博士的信仰極為堅定

心裡火熱事奉主

殷勤讀聖經

禱告恆切。

他堅信真理必定會戰勝黑暗的世界;他相信耶穌是永生的主

會幫助我們勝過魔鬼的權勢;不管人的計謀或魔鬼的策略

都不能抵擋上帝的國度。

1871年10月19日

馬偕懷著這樣的信心

辭別了故鄉之親友

隻身啟程東來

途經美國、日本、香港、廣州、廈門

12月30日抵達台灣高雄。

次晨適逢主日

他應邀往英國商行主理禮拜

對船長、水手、商人等證道。

翌年元旦

馬偕前往阿里港訪問英國長老會宣教師李庥 (Rev.Hugh Ritchie)牧師

並做為李庥牧師之賓客達兩個月之久。

渡過海峽到台灣來

並非馬偕原先的計劃

不過這一切既成的事

他在自述記錄中說:「這好像有一條無形的線

牽引我到這美麗之島去的。

」馬偕在李庥牧師處

獲得了許多關於台灣的知識

也從李庥牧師的中國教師那裡學會了台灣話的八音。

此時馬偕聽說台灣北部有大城市

人口稠密

但沒有人在那裡傳教

於是他定意將宣教區置於台灣此部。

1872年3月7日在李庥牧師的陪同下

馬偕登上了「海龍號」輪船

啟程前往台灣北部

途經台南府

德馬太 (Dr. Matthew Dickson)醫生加入了他們的行列。

3月9日船進入淡水河口

馬偕在日記中這樣記述:「.…‥下午三點船駛入淡水港停泊

我看這個地方非常好

景緻很美

我知道我已經到了我要宣教的地方

這裡就是了

因為此地不曾有人傳過福音。

感謝讚美我的主!我的心極為歡喜

同時極為激動。

」三天後李庥牧師及德醫生欲由陸路南下

到南部教區最北的佈道站--大社視察。

馬偕欣然陪同前往

並順便考察將要設教約北部各地區。

途經八里坋、中壢、竹塹 (新竹)、白沙屯、大甲等地

3月15日抵達大社

一個禮拜後進入內社及埔社 (即今之埔里)

4月2日回到大社

在大社禮拜堂前

馬偕與李庥牧師及德醫生辭別

他們繼續南下

馬偕則北返

4月6日下午四點他回到淡水。

由於沒有通譯的幫助

馬偕從大社回來後就把過去在李牧師處學來的台語整理運用

四天後租到了一間房子

隨即展開佈道工作

4月14日禮拜天

他第一次用台語講道

他的日記中說:「.…‥白天準備

晚上講給好幾個人聽

他們都聽懂我的話

我覺得很有趣。

」「我雖然已經學會了台灣方言的八音及若干字句

但與我剛開始的工作相較

這能算是什麼呢?」為了要達成宣教的任務

馬偕知道非有流利的本地語言不可

於是他從僕人及牧牛孩童那裡學到通俗的台語

終於能夠流利操用。

不久有一個知識青年前來求教

他名叫嚴清華

是日後的第一個信徒

第一個傳道師

也是此部教會第一個本地籍牧師。

馬偕博士對主的聖工非常努力

雖然傳教時多次受人侮辱

譏笑

用各種方法阻擾

他心裡唯一的希望就是將來全台灣的百姓

都會順服在基督的名下。

1873年1月9日

嚴清華、吳寬裕、王長水、林孽、林杯等五人泱志信主

接受洗禮

1月16日舉行聖餐

兩次儀式都由馬偕博士親自主持

皆為北部教會第一次的記錄。

繼淡水教會開設之後

緊接著五股坑、新港杜(平埔族)、和尚州(今蘆洲)等地依次傳入福音

並相繼設立教會。

同一時期馬偕也在自宅展開了免費醫療的工作

教導民眾公共衛生知識

為人拔除蛀牙

贈送虐疾特效藥

治療腳膿瘡(俗稱臭腳粘)

並由國外輸入蔬菜種子如蘿蔔、甘藍菜、蕃茄、敏豆、花椰菜、胡蘿蔔等

介紹給農民種植。

同時大量灌輸西洋科學知識等

使福音由立體方式傳播

從此歸信的人與日俱增。

同年10月20日馬偕由基隆步行

經三貂嶺、頂雙溪、頭城、22日到達打馬煙平埔族村落

由此再經過許多平埔社到達蘇澳

在這些地方都替人拔蛀牙

並傳播福音

這是馬偕抵台後

第一次訪問葛瑪蘭 (即今宜蘭)平原的記錄。

此後馬偕經常率領門徒週遊台灣北部各城鎮及鄉村

以保羅的信心和犧牲的精神佈道

他曾受盡暴徒的迫害以致險象叢生

有一次在三峽傳道

被人用一塊三斤重的石塊投擲

那塊石頭從他額前擦過

擊中講台後面的牆壁而裂成三塊;另一次在艋舺一個暴徒受人慫恿

趁馬偕在台上講道時

雙手舉起大刀衝上講台欲從其頭頂往下劈

情勢至為危急

台下的人都束手無策

但是馬偕博士異常鎮定

他用那一雙深竅、威嚴、凜利、又有力量的眼神瞪著這暴徒。

這人被他一瞪反而不知所措

上帝始終與馬偕博士同在

他絲毫未受到傷害。

此外馬偕也常被民眾用惡毒、刻薄的語句訕笑、辱罵

被擲果皮、污泥、臭蛋

他所建立的佈道所、教堂也被拆毀多次。

但馬偕不曾退縮

反而愈戰愈勇

他平日為人拔牙、施醫、贈藥、分送蔬菜種子得了不少朋友。

加之他篤信真理

沉毅堅定

態度積極

雙目炯炯有神

精力充沛

有膽識

講道聲音明晰有力。

因此各地佈道所、教堂紛紛建立

皈依基督的民眾也逐日增加。

儘管馬偕在傳教的事業上有豐碩的成果

這也僅指在當時的男性社會中而言

由於中國傳統禮教的束縛

男女授受不親。

女人不得隨意拋頭露面

所以馬偕無法直接向漢人婦女宣教。

往往在一個一兩百人聚會的大場面裡

婦女僅三、四人而已

而且都是老太婆。

這種僵局在1878年5月27日終於解除了。

這天馬偕得到了一位本地籍的賢內助

在英國領事館內教堂結婚

由英國領事證婚。

馬偕夫人張聰明女士係五股坑教會陳塔嫂 (北部教會第一位女信徒)之養孫女

由其養祖母處得到福音

滿有基督徒的品格

她熟悉本地的風俗、習慣

對其夫君的宣教事業有極大的幫助。

她自由穿梭在漢人婦女社會當中

宣講天國的福音及耶穌的故事

成為一位極傑出的女傳教師。

1880年1月1日馬偕離台返國休假

並向母會海外宣道會報告在台灣宣教的情形

途經廈門、香港、新加坡、檳榔嶼、錫蘭、印度、埃及、聖地、義大利、法國、英國等地

歷時半載

於6月24日回到加拿大。

馬偕回國後

加拿大各地教會爭相邀他去報告在台灣宣教的實況

且得其故鄉牛津郡熱心人士捐款

欲在淡水建立傳教師訓練學校

訓練本地人。

在此期間馬偕也曾應邀到美國演講。

這一年馬偕博士獲得底特律馬偕船長的遺孀捐助二千元美金

在淡水建立了一座更完善的醫院

此外加拿大京斯頓 (Kingston)的皇后大學 (Queen's University)感於他在台灣宣教的偉大事蹟

特頒神學博士學位給他。

這一切光榮的成就是馬偕當年離開故鄉時所未料及的。

1881年10月21日

馬偕離別加拿大啟程返台

12月29日安抵淡水

展開他在台灣第二階段的宣教工作。

在北部教會歷史中值得大書特書的就是

1882年7月21日馬偕故鄉牛津郡熱心人士捐款建立的神學校終於落成了

在這一天的日記裡馬偕寫道:「今天晚上八點三十分

英國領事事(A. Frather)擔任主席

主理神學院(Oxfrd College)落成典禮

海關長Mr. Hobson、領事夫人、福建丸船長Abboth

李高光、Johanson醫生等人也在場……

我曾聲明捐款建造這座學校的是加拿大牛津郡熱心人士

所以命名為 Oxford College以為紀念……。

」緊接著9月14日舉行開學典禮。

迄今這座建築物仍屹立於淡水砲台埔山崗上。

該校是台灣神學院的前身

前後培養了兩百餘名傳教士

在台灣北部從事傳道聖工。

馬偕博士做事一向積極

從早到晚一直不停息

他對痛苦的忍耐力也很強

出外傳道或巡視教會時

對於住宿的地方總是隨遇而安。

他走路的速度很快

學生中很少人能與他相比

他對工作努力且專心

今日事一定今日畢。

1883年至1888年間

他的宣教工作重心幾乎都放在噶瑪蘭平原的平埔族上

短短七年

在該地區建立了廿八所教會

施洗信徒達2378名。

這種成績是驚人的

但美中不足的是數年後這些教會驟減

到1904年北部中會成立時僅剩下十六所。

此外馬偕亦努力在西部各漢人集結的地區傳教

加之其訓練、培養、教導的本地藉傳教師的努力

教勢有很明顯的進步。

1890年馬偕更進軍花蓮地區

從此他的足跡遍及台灣北部各地

其聲名無遠弗屆

不論信徒或非信徒

提起「鬍鬚蕃」無人不知。

有人對他景仰備至

有人敬而畏之

也有人對其怒目以視。

「馬偕博士很疼我」這句話常被他的學生們掛在口邊

以做為他們對恩師最深的懷念。

馬偕博士每每苛待自己來幫助別人。

對學生他有時安慰

有時責備

有時勸勉。

他總是為別人操心

所做的一切完全出自心底的真誠。

他也熱愛本地的教會及信徒。

1884年發生中、法戰爭

法國艦隊封鎖台灣各港口

北部各地風聲鶴唳、草木皆兵。

中國士兵及民眾誤認馬偕及其信徒與法國串通

法艦向淡水岸上開砲後

暴徒乃乘機迫害信徒

掠奪教會

拆毀教堂。

在淡水的外國人均登上港內英國軍艦避難

獨馬偕博士不顧危險在兵亂中訪問各地教會安慰信徒

使教會在苦難中獲得力量。

另一次是在甲午戰爭後

中國與日本訂立馬關條約

將台灣與澎湖割給日本。

1895年5月29日

日軍登陸澳底

台灣各地紛紛起義抗日

基督徒受日軍懷疑為抗日份子

民眾又再誤認基督徒與日本串通

在兩面夾攻下

各地基督徒再度遭受迫害和損失。

此時

怡逢馬偕博士第二次休假假期。

1895年11月他從加拿大回到台灣後

見此情景即謁見乃木總督。

直言告以台灣教會受害情形。

此後教會進入一個新的境地--在日人統治下宣教。

加拿大教會當局對台灣教會所遭遇的惡劣環境

曾付出極大的關心

馬偕在回信時這樣說:「此地基督的教會正在憂傷

但不要怕

因為上帝在她們中間

加拿大的兄姊們不必擔心

雖然日本人統治台灣

但是主的統治在他們之上

也統治無限宇宙

所以我們只有等待祂

當知道在黑暗之後黎明就要來臨了。

」由此可知馬偕的信心是何等的堅強。

馬偕博士的口才異於常人

他每次傳道時口若懸河滔滔不絕

常令聽者受感動。

有一次在加拿大演說

聽眾有二千餘人

一個美國人聽完後站起來說:「我不曾聽過如此精彩的演講

如果有人能筆錄全文

願以美金兩百元相贈。

」可見其口才如此一斑了。

在長期呼喊叫人悔改信主後

馬偕博士不幸患了喉疾。

1900年5月1日到葛瑪蘭地區從事最後一次巡迴工作

在離開打馬煙時

他的聲音已經沙啞

全部落的人聚集在岸邊

目送這位偉人的離去

他們揮淚送別

信徒們一同唱詩

馬偕見此情景心酸落淚

心裡知道他永遠不會再來

他再也沒有機會與這群屬靈的子女見面了。

在大陸河南省宣教的麥克

克魯爾(McClure)醫師

奉加拿大母會之命來台為馬偕診病

即時斷定為喉癌。

9月15日馬偕的日記寫道:「我的喉嚨不能發出聲音了

所以每件事都用筆寫。

在神學校裡替我教書的是郭水龍

他是今年的畢業生。

」此後馬偕的病況日益嚴重

雖曾由數名學生陪同赴香港就醫

但病入膏肓

藥石罔效

旋即回到台灣療養

在病中他仍然關心教會諸事

常想要知道各地教會的情形。

1901年6月2日下午四時

馬偕博士經過年餘喉癌糾纏後

在淡水寓所蒙召歸天

享年五十七歲。

他在台灣傳教不辭辛勞

於台灣居民漳、泉、客家、平地、高山之間

宣講上帝救世的福音

共歷廿九個年頭

設立教會達六十餘所

施洗信徒幾達四千人。

他在台灣建立第一所西式學校--理學堂大書院(俗稱:牛津學堂

後來發展成為淡江中學、台灣神學院及淡水工商管理專科學校(現在已經擴建、增系、升等更名為真理大學);以及第一所女子學校---女學堂

引介西洋科學知識;以及第一所西式醫院---偕醫館(後來發展成為馬偕醫院);他也引介如蘿蔔、甘藍菜、蕃茄、敏豆、花椰菜、胡蘿蔔等

介紹給農民種植。

他對台灣住民的現代化實在功不可沒。

參考資料 http://www.cef.org.tw:50004/MacKay.html
馬偕博士 (GEO.L.MACKAY

D.D) -------------------------------------------------------------------------------- 馬偕博士(1844~1901)是蘇格蘭裔的加拿大人

生長於虔誠的宗 教家庭 中

求學時代就立志要到海外宣教。

27歲完愛丁堡大學課程後

隻身橫渡太 平洋前往全然陌生的異邦。

翌年(1872)3月9日

船入滬 尾港口

望見淡水濃 綠的山嶺

毅然選定此地為終身工作之處。

馬偕定居淡水後

勤學漢字

並 向牧童學台語

五個月後便能用台語傳教。

馬偕憑著他的堅信毅力和行醫濟 世的方式

自1872迄1880年短短八年間

在淡水、五股、苗栗、台北、基隆 、新竹等地開設了二十所教會。

之後他更深入原住民聚落

並翻山越嶺遠至 宜蘭、花蓮傳教。

1878年馬偕娶五股坑女子張聰明為妻

成為台灣人的女婿

也大大拓長了對台灣婦女的宣教事業。

除了熱誠佈道外

馬偕對醫療工作 和教育事 業也不遺餘力。

1882年他建立了有名的「滬尾偕醫館」即馬偕醫 院的前身。

1882年創設北台灣第一所西式學校「牛津學堂」;1884年又開 設「女學堂」

首開台灣女子教育風氣之先。

馬偕晚年為喉癌所苦

但仍抱 病講學。

1901年6月2日病逝於淡水家中

埋骨於淡水

成為永遠的淡水人。

馬偕博士在台灣北部傳教

不辭辛勞近三十年

設立教會達六十餘所

施洗信徒幾三千人。

從起初被當地人排斥

到後來受鄉民敬重、得仕紳禮遇 、獲巡撫頒獎

無非他熱愛台灣、服務世人的精神力量所使然。

尤其是他開 化西風的文化影響及醫療志業

如今仍遺愛人間。

淡水之有馬偕

淡水人與 有榮焉。

馬偕博士年表 1844 出生於加拿大安大略省牛津郡 1858 自師範學校畢業 1866 進多倫多大學神學部就讀

次年轉至普林斯頓大學神學部 1870 修畢神學課程

返回加拿大 1872 抵淡水開始傳教 1875 與五股坑張聰明結婚 1879 在淡水設「偕醫館」為民眾施診 1880 返加拿大獲得神學博士學位 1882 「理學堂大書院」(牛津學堂)落成啟用 1883 進入宜蘭平原向噶瑪蘭平埔族傳教 1884 救治「中法戰爭」受傷清兵

受到劉銘傳的嘉獎 「淡水女學堂」落成開學 1890 遠赴花東地區傳教 1893 返加拿大報告教務 1895 回到淡水 1896 乃木總督至淡水訪問馬偕

並參觀學堂 1901 在淡水去世

並安葬在學園內 他的建設--- 馬偕住宅 淡水禮拜堂 滬尾偕醫館 牛津學堂 淡水女學校馬偕博士略傳作者:陳宏文(洛杉磯南灣長老教會牧師) --------------------------------------------------------------------------------喬治.勒斯萊.馬偕博士 (Rev. George Leslie MacKay. D.D.)是加拿大安大略省(Ontario)牛津郡 (Oxfrd)柔拉村(Zorra)人。

他的父母是敬虔的基督徒

原居蘇格蘭

於1830年移居加拿大

朝夕他們都帶領孩子們舉行家庭禮拜。

馬偕有三個哥哥兩個姐姐

1844年3月21日出生在這個家庭中

排行老么。

七歲時進入Wood Stock小學接受教育。

約十歲時的馬偕經常聽聞父執輩說到一位英國宣教師賓威廉牧師 (Rev.William.c.Burns)在廈門傳教的事跡

他也曾在加拿大各地報告基督教在中國傳教的情形

馬偕聽見他的事蹟後心裡很受感動。

同時馬可福音十六章十五節主耶穌的命令:「你們要往普天下去傳福音給萬民聽」的金句也一直激勵著他

於是馬偕在少年的時候就成了十字架的戰士

立志要做宣教師。

在以後多年的求學生活中

他無時不懷著這種熱情。

十一歲時小學畢業

十四歲時師範學校畢業。

十五歲起擔任小學教員達五、六年之久

廿一歲進入多倫多大學及諾士(Knox-College)神學院深造。

1867年轉入美國普林斯敦 (Princeton)神學院。

馬偕從小就養成讀書的習慣

來台灣傳教之後仍未改變。

每日清晨他即起床靈修、讀經、禱告、然後讀書

晚上他也常看書至深夜

尤其科學方面的書籍他特別喜歡研究。

1870年四月馬偕從普林斯敦神學院畢業。

雖然在普林斯敦神學院僅三年

但是他沒有忘記那裡的恩師

他常思念他們

並讚美彼等之愛心及博學。

回國後

他曾向海外宣道會申請

希望成為在異邦的宣教師

他特別致力於此事

乃是要完成孩童時期所許下的心願--到國外去傳福音。

但是教會當局有許多人懷疑他的動機

對他的態度冷淡

說他是一位急躁的青年。

因為加拿大長老會成立海外宣道會決定要向國外宣教雖已有數年之久

但一切工作都仍停滯於籌備階段

他們也未曾處理過像馬偕這樣的申請

所以沒有即刻批准。

在等待中

他渡海到愛丁堡 (Edingburg)大學神學院深造

受教於大佈道家都福(Alenxander Duff)博士等人門下。

在那裡馬偕接到了加拿大長老教會海外宣道會主席(MacLaren)的信

謂其申請已獲批准

將派遣他至中國宣教

於是他束裝返國接受任命。

時年僅廿七歲。

馬偕博士的信仰極為堅定

心裡火熱事奉主

殷勤讀聖經

禱告恆切。

他堅信真理必定會戰勝黑暗的世界;他相信耶穌是永生的主

會幫助我們勝過魔鬼的權勢;不管人的計謀或魔鬼的策略

都不能抵擋上帝的國度。

1871年10月19日

馬偕懷著這樣的信心

辭別了故鄉之親友

隻身啟程東來

途經美國、日本、香港、廣州、廈門

12月30日抵達台灣高雄。

次晨適逢主日

他應邀往英國商行主理禮拜

對船長、水手、商人等證道。

翌年元旦

馬偕前往阿里港訪問英國長老會宣教師李庥 (Rev.Hugh Ritchie)牧師

並做為李庥牧師之賓客達兩個月之久。

渡過海峽到台灣來

並非馬偕原先的計劃

不過這一切既成的事

他在自述記錄中說:「這好像有一條無形的線

牽引我到這美麗之島去的。

」 馬偕在李庥牧師處

獲得了許多關於台灣的知識

也從李庥牧師的中國教師那裡學會了台灣話的八音。

此時馬偕聽說台灣北部有大城市

人口稠密

但沒有人在那裡傳教

於是他定意將宣教區置於台灣此部。

1872年3月7日在李庥牧師的陪同下

馬偕登上了「海龍號」輪船

啟程前往台灣北部

途經台南府

德馬太 (Dr. Matthew Dickson)醫生加入了他們的行列。

3月9日船進入淡水河口

馬偕在日記中這樣記述:「.…‥下午三點船駛入淡水港停泊

我看這個地方非常好

景緻很美

我知道我已經到了我要宣教的地方

這裡就是了

因為此地不曾有人傳過福音。

感謝讚美我的主!我的心極為歡喜

同時極為激動。

」 三天後李庥牧師及德醫生欲由陸路南下

到南部教區最北的佈道站--大社視察。

馬偕欣然陪同前往

並順便考察將要設教約北部各地區。

途經八里坋、中壢、竹塹(新竹)、白沙屯、大甲等地

3月15日抵達大社

一個禮拜後進入內社及埔社 (即今之埔里)

4月2日回到大社

在大社禮拜堂前

馬偕與李庥牧師及德醫生辭別

他們繼續南下

馬偕則北返

4月6日下午四點他回到淡水。

由於沒有通譯的幫助

馬偕從大社回來後就把過去在李牧師處學來的台語整理運用

四天後租到了一間房子

隨即展開佈道工作

4月14日禮拜天

他第一次用台語講道

他的日記中說:「.…‥白天準備

晚上講給好幾個人聽

他們都聽懂我的話

我覺得很有趣。

」 「我雖然已經學會了台灣方言的八音及若干字句

但與我剛開始的工作相較

這能算是什麼呢?」為了要達成宣教的任務

馬偕知道非有流利的本地語言不可

於是他從僕人及牧牛孩童那裡學到通俗的台語

終於能夠流利操用。

不久有一個知識青年前來求教

他名叫嚴清華

是日後的第一個信徒

第一個傳道師

也是此部教會第一個本地籍牧師。

馬偕博士對主的聖工非常努力

雖然傳教時多次受人侮辱

譏笑

用各種方法阻擾

他心裡唯一的希望就是將來全台灣的百姓

都會順服在基督的名下。

1873年1月9日

嚴清華、吳寬裕、王長水、林孽、林杯等五人泱志信主

接受洗禮

1月16日舉行聖餐

兩次儀式都由馬偕博士親自主持

皆為北部教會第一次的記錄。

繼淡水教會開設之後

緊接著五股坑、新港杜(平埔族)、和尚州(今蘆洲)等地依次傳入福音

並相繼設立教會。

同一時期馬偕也在自宅展開了免費醫療的工作

教導民眾公共衛生知識

為人拔除蛀牙

贈送虐疾特效藥

治療腳膿瘡(俗稱臭腳粘)

並由國外輸入蔬菜種子如蘿蔔、 甘藍菜、蕃茄、敏豆、花椰菜、胡蘿蔔等

介紹給農民種植。

同時大量灌輸西洋科學知識等

使福音由立體方式傳播

從此歸信的人與日俱增。

同年10月20日馬偕由基隆步行

經三貂嶺、頂雙溪、頭城、22日到達打馬煙平埔族村落

由此再經過許多平埔社到達蘇澳

在這些地方都替人拔蛀牙

並傳播福音

這是馬偕抵台後

第一次訪問葛瑪蘭 (即今宜蘭)平原的記錄。

此後馬偕經常率領門徒週遊台灣北部各城鎮及鄉村

以保羅的信心和犧牲的精神佈道

他曾受盡暴徒的迫害以致險象叢生

有一次在三峽傳道

被人用一塊三斤重的石塊投擲

那塊石頭從他額前擦過

擊中講台後面的牆壁而裂成三塊;另一次在艋舺一個暴徒受人慫恿

趁馬偕在台上講道時

雙手舉起大刀衝上講台欲從其頭頂往下劈

情勢至為危急

台下的人都束手無策

但是馬偕博士異常鎮定

他用那一雙深竅、威嚴、凜利、又有力量的眼神瞪著這暴徒。

這人被他一瞪反而不知所措

上帝始終與馬偕博士同在

他絲毫未受到傷害。

此外馬偕也常被民眾用惡毒、刻薄的語句訕笑、辱罵

被擲果皮、污泥、臭蛋

他所建立的佈道所、教堂也被拆毀多次。

但馬偕不曾退縮

反而愈戰愈勇

他平日為人拔牙、施醫、贈藥、分送蔬菜種子得了不少朋友。

加之他篤信真理

沉毅堅定

態度積極

雙目炯炯有神

精力充沛

有膽識

講道聲音明晰有力。

因此各地佈道所、教堂紛紛建立

皈依基督的民眾也逐日增加。

儘管馬偕在傳教的事業上有豐碩的成果

這也僅指在當時的男性社會中而言

由於中國傳統禮教的束縛

男女授受不親。

女人不得隨意拋頭露面

所以馬偕無法直接向漢人婦女宣教。

往往在一個一兩百人聚會的大場面裡

婦女僅三、四人而已

而且都是老太婆。

這種僵局在1878年5月27日終於解除了。

這天馬偕得到了一位本地籍的賢內助

在英國領事館內教堂結婚

由英國領事證婚。

馬偕夫人張聰明女士係五股坑教會陳塔嫂 (北部教會第一位女信徒)之養孫女

由其養祖母處得到福音

滿有基督徒的品格

她熟悉本地的風俗、習慣

對其夫君的宣教事業有極大的幫助。

她自由穿梭在漢人婦女社會當中

宣講天國的福音及耶穌的故事

成為一位極傑出的女傳教師。

1880年1月1日馬偕離台返國休假

並向母會海外宣道會報告在台灣宣教的情形

途經廈門、香港、新加坡、檳榔嶼、錫蘭、印度、埃及、聖地、義大利、法國、英國等地

歷時半載

於6月24日回到加拿大。

馬偕回國後

加拿大各地教會爭相邀他去報告在台灣宣教的實況

且得其故鄉牛津郡熱心人士捐款

欲在淡水建立傳教師訓練學校

訓練本地人。

在此期間馬偕也曾應邀到美國演講。

這一年馬偕博士獲得底特律馬偕船長的遺孀捐助二千元美金

在淡水建立了一座更完善的醫院

此外加拿大京斯頓 (Kingston)的皇后大學 (Queen's University)感於他在台灣宣教的偉大事蹟

特頒神學博士學位給他。

這一切光榮的成就是馬偕當年離開故鄉時所未料及的。

1881年10月21日

馬偕離別加拿大啟程返台

12月29日安抵淡水

展開他在台灣第二階段的宣教工作。

在北部教會歷史中值得大書特書的就是

1882年7月21日馬偕故鄉牛津郡熱心人士捐款建立的神學校終於落成了

在這一天的日記裡馬偕寫道:「今天晚上八點三十分

英國領事事(A.Frather)擔任主席

主理神學院(Oxfrd College)落成典禮

海關長Mr. Hobson、領事夫人、福建丸船長Abboth

李高光、Johanson醫生等人也在場……

我曾聲明捐款建造這座學校的是加拿大牛津郡熱心人士

所以命名為 Oxford College以為紀念……。

」緊接著9月14日舉行開學典禮。

迄今這座建築物仍屹立於淡水砲台埔山崗上。

該校是台灣神學院的前身

前後培養了兩百餘名傳教士

在台灣北部從事傳道聖工。

馬偕博士做事一向積極

從早到晚一直不停息

他對痛苦的忍耐力也很強

出外傳道或巡視教會時

對於住宿的地方總是隨遇而安。

他走路的速度很快

學生中很少人能與他相比

他對工作努力且專心

今日事一定今日畢。

1883年至1888年間

他的宣教工作重心幾乎都放在噶瑪蘭平原的平埔族上

短短七年

在該地區建立了廿八所教會

施洗信徒達2378名。

這種成績是驚人的

但美中不足的是數年後這些教會驟減

到1904年北部中會成立時僅剩下十六所。

此外馬偕亦努力在西部各漢人集結的地區傳教

加之其訓練、培養、教導的本地藉傳教師的努力

教勢有很明顯的進步。

1890年馬偕更進軍花蓮地區

從此他的足跡遍及台灣北部各地

其聲名無遠弗屆

不論信徒或非信徒

提起 「鬍鬚蕃」無人不知。

有人對他景仰備至

有人敬而畏之

也有人對其怒目以視。

「馬偕博士很疼我」這句話常被他的學生們掛在口邊

以做為他們對恩師最深的懷念。

馬偕博士每每苛待自己來幫助別人。

對學生他有時安慰

有時責備

有時勸勉。

他總是為別人操心

所做的一切完全出自心底的真誠。

他也熱愛本地的教會及信徒。

1884年發生中、法戰爭

法國艦隊封鎖台灣各港口

北部各地風聲鶴唳、草木皆兵。

中國士兵及民眾誤認馬偕及其信徒與法國串通

法艦向淡水岸上開砲後

暴徒乃乘機迫害信徒

掠奪教會

拆毀教堂。

在淡水的外國人均登上港內英國軍艦避難

獨馬偕博士不顧危險在兵亂中訪問各地教會安慰信徒

使教會在苦難中獲得力量。

另一次是在甲午戰爭後

中國與日本訂立馬關條約

將台灣與澎湖割給日本。

1895年5月29日

日軍登陸澳底

台灣各地紛紛起義抗日

基督徒受日軍懷疑為抗日份子

民眾又再誤認基督徒與日本串通

在兩面夾攻下

各地基督徒再度遭受迫害和損失。

此時

怡逢馬偕博士第二次休假假期。

1895年11月他從加拿大回到台灣後

見此情景即謁見乃木總督。

直言告以台灣教會受害情形。

此後教會進入一個新的境地--在日人統治下宣教。

加拿大教會當局對台灣教會所遭遇的惡劣環境

曾付出極大的關心

馬偕在回信時這樣說:「此地基督的教會正在憂傷

但不要怕

因為上帝在她們中間

加拿大的兄姊們不必擔心

雖然日本人統治台灣

但是主的統治在他們之上

也統治無限宇宙

所以我們只有等待祂

當知道在黑暗之後黎明就要來臨了。

」由此可知馬偕的信心是何等的堅強。

馬偕博士的口才異於常人

他每次傳道時口若懸河滔滔不絕

常令聽者受感動。

有一次在加拿大演說

聽眾有二千餘人

一個美國人聽完後站起來說:「我不曾聽過如此精彩的演講

如果有人能筆錄全文

願以美金兩百元相贈。

」可見其口才如此一斑了。

在長期呼喊叫人悔改信主後

馬偕博士不幸患了喉疾。

1900年5月1日到葛瑪蘭地區從事最後一次巡迴工作

在離開打馬煙時

他的聲音已經沙啞

全部落的人聚集在岸邊

目送這位偉人的離去

他們揮淚送別

信徒們一同唱詩

馬偕見此情景心酸落淚

心裡知道他永遠不會再來

他再也沒有機會與這群屬靈的子女見面了。

在大陸河南省宣教的麥克

克魯爾(McClure)醫師

奉加拿大母會之命來台為馬偕診病

即時斷定為喉癌。

9月15日馬偕的日記寫道:「我的喉嚨不能發出聲音了

所以每件事都用筆寫。

在神學校裡替我教書的是郭水龍

他是今年的畢業生。

」 此後馬偕的病況日益嚴重

雖曾由數名學生陪同赴香港就醫

但病入膏肓

藥石罔效

旋即回到台灣療養

在病中他仍然關心教會諸事

常想要知道各地教會的情形。

1901年6月2日下午四時

馬偕博士經過年餘喉癌糾纏後

在淡水寓所蒙召歸天

享年五十七歲。

他在台灣傳教不辭辛勞

於台灣居民漳、泉、客家、平地、高山之間

宣講上帝救世的福音

共歷廿九個年頭

設立教會達六十餘所

施洗信徒幾達四千人。

他在台灣建立第一所西式學校--理學堂大書院(俗稱:牛津學堂

後來發展成為淡江中學、台灣神學院及淡水工商管理專科學校(現在已經擴建、增系、升等更名為真理大學);以及第一所女子學校---女學堂

引介西洋科學知識;以及第一所西式醫院---偕醫館(後來發展成為馬偕醫院);他也引介如蘿蔔、甘藍菜、蕃茄、敏豆、花椰菜、胡蘿蔔等

介紹給農民種植。

他對台灣住民的現代化實在功不可沒。

--------------------------------------------------------------------------------馬偕博士成長背景...馬偕在小學畢業後

進入師範學校就讀

十四歲開始擔任小學教師

長達五六年之久。

1866年

21歲入多倫多大學及諾大神學院就讀

後轉入普林斯頓神學院就讀。

1870年畢業以後

受派於長老會的兩間佈道所工作

同時向海外宣道會提出自願成為海外宣教師的申請書

未獲應允

為充實自己佈道工作的能力

他搭船至英愛丁堡拜訪偉大的佈道英雄Alexander Duff博士(他在印度宣教極為成功)

又精研佛教與婆羅門教

入愛丁堡大學研究科深造

1871年結業

他的海外宣教申請終於獲得批准

教會選定中國為其宣教區

時年27歲。

 1871年10月他啟程前往台灣

船行至香港時

他問了自己三個問題:「我將永遠不回祖國嗎?」、「我的生命經得起這樣可怕的考驗嗎?」、「難道這個決定是一種錯誤嗎?」。

他幾乎要打消前往中國傳教的意念

但沒多久神的話臨到他

也堅固了他的信心。

一八七一年

馬偕二十七歲

受教會的指派到台灣傳教。

飄洋過海到臺灣

並非馬偕原先的計劃

不過這一切既成的事

馬偕在其自述中說:「這好像有無形的繩

引我到這『美麗之島』去。

」相關的網站;http://mackay.com.tw/e.htmhttp://www.cef.org.tw:50004/MacKay.htmlhttp://mackay.ccpct.org.tw/growth2.htm
good!!!

獨立運動|三七五減租|二二八事件|中日甲午戰爭|劉銘傳|北埔事件|白色恐怖|鄭成功|倒扁運動|第二次世界大戰|施琅|十三行文化|林爽文|戒嚴令|去蔣化|國民革命軍|長濱文化|臨時條款|朱一貴事件|馬關條約|新文學運動|中華民國|美麗島|三一九槍擊案|牡丹社事件|卑南文化|動員戡亂時期|

宜蘭水教堂
參考: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004121801548如有不適當的文章於本部落格,請留言給我,將移除本文。謝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qaz1014049 的頭像
    qaz1014049

    有夢最美

    qaz101404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